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海水水产养殖面积和产值规模最大的是哪个省?)
时间:
2024-12-07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水产供求
文档下载
多年来,中国一直鼓励养殖鱼类和水产养殖,以增加产量,以满足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在,印度鱼类年产量为为945.892万公吨,占全球鱼类产量6%。鱼类生产是智利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智利拥有长达2500英里的海岸线,使其成为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据估计,智利鱼类年产量为502.8539万公吨。鱼产品是越南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年产量为336.7853万公吨。

世界渔业国家排名?
1、中国
中国(China)国拥有世界鱼类产量的三分之一,年产量为5880万吨。多年来,中国一直鼓励养殖鱼类和水产养殖,以增加产量,以满足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中国的水产养殖方法和技术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借鉴。中国的渔业直接为1400万人创造就业机会。
2、印度
印度(India)的水产养殖历史悠久,已在19世纪初期建立起鲤鱼养殖场。现在,印度鱼类年产量为为945.892万公吨,占全球鱼类产量6%。
3、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渔业贡献约3%GDP,鱼类年产量估计为610.1725万公吨。
4、秘鲁
秘鲁(Peru)鱼类年产量为585.4233万公吨,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约50多种鱼类。此外,秘鲁还拥有1.2万个湖泊和泻湖,大大的促进其水产养殖,以满足国内和国际需求。
5、美国
美国(United States)鱼类年产量为536.0597万公吨,海岸线约200英里,其水生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面积为1140万平方公里。美国最主要的物种有鲑鱼,狭鳕,鳕鱼,鲱鱼和比目鱼。
6、智利
在大西洋鲑鱼养殖中,智利(Chile)被认为仅次于挪威。鱼类生产是智利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智利拥有长达2500英里的海岸线,使其成为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最常见的鱼类是鳟鱼,鲍鱼,牡蛎和扇贝。据估计,智利鱼类年产量为502.8539万公吨。
7、日本
日本(Japan)每年生产约481.9116万公吨鱼,其中大部分用于出口。
8、泰国
泰国(Thailand)以尼罗罗非鱼,巨型河虾和杂交鲶鱼的大量生产而闻名。泰国水产养殖已有80多年历史,每年生产约374.3564万公吨鱼。
9、越南
越南(Vietnam)水产养殖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并在过去几年中逐渐发展,已成为鱼类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越南拥有数量众多的鱼类而闻名,数量达2458种。鱼产品是越南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年产量为336.7853万公吨。
10、俄罗斯
俄罗斯(Russia)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地理位置被3个大洋包围,大约200万条河流横贯陆地,鱼类供应量为330.5749万公吨。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现状如何
——2022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2027年产值将超过1.3万亿元【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水产养殖行业主要公司包括獐子岛(002069)、天马科技(603668)、大湖股份(600257)、好当家(600467)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水产品养殖量、水产养殖市场规模等
1、水产养殖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水产养殖是中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2018-2020年水产养殖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初步统计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接近5400万吨。
2、海水养殖的产量逐步增高
2014-2020年,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逐步增高,2020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2135.31万吨,2014-2020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先增高再降低,至2020年淡水产品产量3088.89万吨。
3、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趋于稳定
2015-2020年,中国居民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趋于稳定,均在45千克以上,2017年后稳定在46千克左右,2020年中国居民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46.39千克,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居民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仍旧在46kg左右。
4、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走高
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水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展,并带动消费增长。2016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后,2017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主要是受到淡水养殖面积的减少,2017-2021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走高,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接近5200万吨。
5、2027年水产养殖业产值将超过1.3万亿元
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水产品面对了存货堆积、销不出去的困境;随着我国防疫的有效措施,我国水产养殖业也逐渐恢复了活力。预计2022-2027年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值将以CAGR4%左右的增速上升至2027年超过1.3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渔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有?
1、我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从1993年起,养殖产量已占总产量的52.6%,从而使我国人工养殖水产品的产量超过天然捕捞产量,是世界上人工养殖产量超过天然捕捞量的唯一国家。20世纪60年代,我国突破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我国淡水养殖对象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2000年,我国淡水产品产量达到1740.3万t,占全世界的60%以上,是淡水养殖最发达国家。现在,我国水产品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1/4,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9kg),达32.9k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上较大的人口增长规模,对动物性蛋白需求的增长,使得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呈日益增长趋势,今后我国渔业生产将仍保持着高速发展势头。但另一方面,我国渔业资源状况并不理想,渔业资源已强度开发利用,潜力不大,渔业资源今后满足不了劳动力增长的需求。我国渔业资源安全总体基本态势是数量多,种类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严重威胁着资源安全;资源保障过度依赖国内,对世界资源开发利用较迟缓。
2.渔业资源的特性
渔业资源除了具有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所共有的稀缺性这一特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a.再生性。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自行繁殖的能力。通过种群的繁殖、发育和生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数量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种群的数量达到平衡。如果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且人类开发利用合理,则渔业资源可世代繁衍,持续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食物。但是,如果生长的环境条件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或者遭到人类的酷渔滥捕,渔业资源自我更新能力降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甚至枯竭。
b.洄游性或流动性。这是渔业资源不同于其它可再生生物资源的最显著特性。大多数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都具有一定规律的洄游性,即定时、定向、在一定区域里周期性地运动。如我国主要捕捞与养殖的湖泊均集中在长江、黄河和黑龙江流域,其中不少鱼类属于洄游或半洄游性,专门生活于湖泊中的鱼类不多。
c.共享性。江河湖泊和海洋的跨区域性及渔业资源的洄游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渔业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和跨区域性,同时也决定了它具有共享的特性。不少渔业资源种群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会终生生活在某个区域内,大多会在多个地区的水域内栖息。
d.多样性。渔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鱼类资源、虾蟹资源、贝类资源和藻类资源等;鱼类资源又可按地理区域分为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高纬度的冷水性种类和在中纬度地区生长与繁衍的温水性种类;从分布上看,既有资源丰富的中上层鱼类,又有种类多样的底层鱼;从洄游特性来分,有较少移动的地方种、长距离洄游的近海和大洋种。
e.地域差异性。渔业资源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等均有很大差别。海洋渔业资源的地区差异尤为突出。
f.波动性。渔业资源受到气象、水文环境、人为捕捞等因素的影响,资源量波动性较大,这就造成了捕捞生产和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g.整体性。渔业资源和它生存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一种资源要素或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与其相关的其它资源要素的相应变化。
3.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过程
人类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一般都经历“开发不足,加速增长,过度开发,资源管理”四个阶段。
a.开发不足阶段。渔业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或者渔获量远低于渔业资源潜在的再生产能力;
b.加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渔业发展迅速,总的捕捞能力和总渔获量迅速增长,渔业的发展处在旺盛时期;
c.过度开发利用阶段。若继续加强渔业资源的利用,则会进入过访问期间开发阶段,总捕捞能力维持在一个高水平或继续上升,而总渔获量却急剧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上。如果任其发展,渔业资源将崩溃灭绝;
d.资源管理阶段。当人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了渔业资源的管理,则进入科学的资源管理阶段,总的捕捞能力将减少到一定的水平,使资源得到恢复,渔获量有所上升,并可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是,在过去的实践中,此阶段只有少数渔业资源能够达到,多数传统经济种类的渔业资源状况都处在第三阶段。
4.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内含以下几个原则:
a.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必须满足全体民众的基本需求,它既扬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也扬代际间的公平。前者主要把支持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和消除贫困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后者要求本代人应合理利用资源,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b.可持续性原则。它要求发展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极限,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c.共同性原则。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发展水平面各异,可持续发展考虑的各因素的重要性就不一样,发展的具体目标、发展模式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却是共同的。并且由于地球的整全性和相互依存性的特点,使得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5.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刻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强调的是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渔业资源的特定内涵和自身特性,决定了某区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定是在该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等自然条件及相应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和自然又是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的。就自然条件而言,尽管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并对该区域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变化又是很小的,可视为既定不变的。因此,在既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条件下,研究人类社会对某区域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焦点便落在渔业资源本身、渔业资源赖以生存的渔业水域,以及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开发利用中的社会生产条件。离开渔业水域去探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显然不切实际的,抛开具体的社会生产条件研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是毫无意义的。
海水水产养殖面积和产值规模最大的是哪个省?
山东渔业领跑全国当之无愧。山东在水产品总量、海水产品总量、水产品加工量、水产品出口量上均居全国第一。 2005年山东水产品产量736.1万吨,同比增长2.5%;水产品养殖产量442万吨,比“九五”末287.3万吨增长53.8%,占渔业总产量比重61.4%;远洋渔业产量25.8万吨,同比增长14.2%,比“九五”末增长113.7%;水产品加工量443.2万吨,同比增长32.2%,占总产量比重60.2%;水产品出口创汇28亿美元,同比增长27.3%,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30% ;渔业总产值1250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12.0%。这些辉煌的数字,足以体现一个水产强省的风貌。 山东在水资源或者渔业地理位置上并无绝对优势。山东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2531公里,占全国14.06%,位居第3位,比广东少25%;管辖岛屿326个,占全国6%,比占第一位的浙江3061个少89.4%;岛岸线737公里,占全国5.2%;比占第一位的浙江4286公里少83%,排名第5位。管辖海域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17%;比占全国第一的海南少92.5%,排名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