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供求

我国渔业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趋势是什么?养殖业前景好不好?)

时间:2024-12-0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水产供求 文档下载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水产品中的结缔组织含量远比畜肉少,鱼类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松散,水分含量高,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省会在青岛的山东省位居中国海鲜生产业的首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将极大促进我国海鲜行业,预计至2020年我国海鲜产量将达4841万吨。

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现状

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如下:

1、水产养殖行业现状分析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促进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国家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为水产养殖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2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受全球、特别是亚洲水产养殖业增长的推动,202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达2.14亿吨,其中1.78亿吨为水生动物,3600万吨为藻类。

我国渔业发展较好,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水产品消费市场供需两旺、价格冲高回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量额双增,渔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

从养殖面积看,2021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09.38千公顷,同比下降0.3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025.51千公顷,同比增长1.50%;淡水养殖面积4983.87千公顷,同比下降1.12%;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8.9:71.1。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全国多地发起保护生态环境、整治养殖污染的行动,内陆地区大量养殖网箱被拆除,虾塘、鱼塘被回填、封井、禁养,沿海地区不少滩涂也被划出禁养区,不少蚝排、蚝桩也被拆除,使得我国水产养殖面积持续下降。

2、水产养殖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目前国内市场的水产消费主要以鲜活水产品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时受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对省时、健康、高性价比的饮食需求。

连锁餐饮企业对标准化生产、降本增效的高需求,使得方便快捷的预制食品,包括冻鲜冰鲜预制水产品受到餐饮行业等企业和个人消费端的追捧,需求量不断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养殖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利用遥感图像、人工智能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一步确定水产养殖中生物生长的详细情况,从而开展基于实际生产的调控决策,并逐步解决不同养殖环境下引起的客观问题。

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对未来水产养殖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及规划,到2025年,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

1、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在动物饲养中,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较之陆生恒温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饲料转化效率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

2、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3、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渔业预测指出,年渔获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已达到顶点,今后单靠捕捞天然渔业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量。

4、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近海地区,可因养殖产量增长减轻捕捞强度,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在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中国经济趋势是什么?养殖业前景好不好?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渔业发展成就辉煌,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我国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而且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我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技术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调整了发展重点,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我国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养殖等发展迅速。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水产品是人类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它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而且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特别是含有人体需求量较大的亮氨酸和赖氨酸。水产品中的结缔组织含量远比畜肉少,鱼类肌纤维较短,蛋白质组织松散,水分含量高,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水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 目前全球供人类消费的水产品约4800万吨,仅45%源自水产养殖,而全球人口2030年将增加20亿人口,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所需水产品将增至约8500万吨。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是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渔业资源更显得匮乏,因此发展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必然趋势。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水产养殖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一章。报告首先介绍了水产养殖的基本概念、产品类型等,接着分析了国内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状况。随后,报告对水产养殖业做了种苗分析、产品市场分析、区域发展分析、进出口分析、经营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和投资分析,最后预测了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前景。

海鲜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海鲜行业前景发展看好,参考《2016-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海鲜产业、捕捞、生产以及加工集中在一些地区中心,特别是在北方的沿海城市大连和青岛以及南方的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附近。省会在青岛的山东省位居中国海鲜生产业的首位。
  2014年我国海鲜总产量为3296.2万吨,产量较2013年同期增长5.01%,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51:49;2014年我国海鲜进口量为273.1万吨,进口数量同比增长1.94%.2015年,中国的海总产量为3506万吨,同比增长6%.2015年,中国海鲜进出口总量559万吨,其中出口总量293万吨,占进出口贸易比重51.1%.
  全国的海鲜消费量主要集中在我国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沿海省份,西部地区由于受到消费能力和传统饮食文化影响,海鲜消费尚处于很低的水平。2014年我国海鲜出口总量为285.4万吨,出口同比增长2.59%;国内海鲜产品表观消费量为3283.9万吨。2015年,中国海鲜产品表观消费量3491万吨,同比增长6.3%.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海洋渔业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海水养殖生态健康高效,渔船数量和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再生能力大体相适应,海水产品供给品种丰富、质量安全,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国家也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将极大促进我国海鲜行业,预计至2020年我国海鲜产量将达4841万吨。

渔业现在怎么样?

“在今年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水产品市场能保持购销两旺、价格平稳的态势,原因是水产品的供给充足、流通顺畅。大宗水产品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肯定了渔业的成绩。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5290万吨,人均占有量40.2公斤,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多公斤,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   “无鱼不成席”,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目前,水产品供应量充足,但在质量、品种上还有待提高和丰富。李健华指出,渔业部门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在整个农业基础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渔业的投入较少。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相比,渔业的基础相对薄弱。必须重视基础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基础建设责任重大。青岛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泽斌对此感受颇深:“要发展远洋渔业,政府就需要建设渔港码头;要提高养殖水平,就得建设标准的养殖场。政府加大投入,才能引导农民持续投入。”他还特别强调,目前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已经占到水产品总量的68%,对水产品检测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县乡两级的检测建设滞后,无机构,缺设备,要加大投入,也要探索机构建制等新问题。   科技创新任务紧迫。厦门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赵晓武说,厦门市的水产品现在只能自给20%左右,科技创新在保障供应、发展渔业中尤其重要。通过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厦门的南美白对虾育种能创造5亿元产值,有利于渔业科研的深入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提出,“鱼多了,但人们能叫得上名的鱼不多了”,这反映出水产基本分类学研究薄弱,基础科研工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基本保障有待完善。大连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刘锡财说,国家对渔业燃油补贴的政策,给渔民带来了实惠。他建议,还应当借鉴种植业中的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做法,继续加大对渔业的保障力度。此外,渔船财产保险和渔民人身保险等基础保障方式,也要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