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平时捕获的鲜活特种水产品放入网箱中暂养,当市场价格升高时可随时捕起上市。三是重视药物防治。在鱼种放养前要对鱼种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进入池塘。在鱼病流行季节用药物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以预防鱼病的发生。我国水产品生产的95%以上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只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近3%。水产品消费量也呈同样的趋势,东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信阳市水产品消费行为有哪些偏好
该消费行为偏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鲜度偏好: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通常会关注产品的新鲜度。
2、品质保证偏好: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品时,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保证。
3、价格敏感度:相对于其他肉类和蔬菜,水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
4、健康营养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健康营养价值也更加关注。
如何提高水产养殖效益
1.改变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保证水产品均衡上市。一是改变鱼种的投放结构。首先,根据轮捕轮放的要求,每年冬季投放一定比例接近上市规格的鱼种,以便能够在水产品销售旺季投入市场;其次,按大品种以小规格上市、小品种以大规格上市的要求,投放不同规格的鱼种;再次,增加草鱼、鳊鱼和鲫鱼的投放量,减少鲤鱼、鲢鱼、鳙鱼的投放量。二是囤养成鱼。冬季成鱼池干池后,将一部分成鱼囤养在鱼种池内,春天再上市销售。三是在池塘中设置网箱。将平时捕获的鲜活特种水产品放入网箱中暂养,当市场价格升高时可随时捕起上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以上几种方法,保证全年都有鲜活水产品供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广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的养殖。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出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对高质量的水产品需求量增加,二是由季节性需求转变为常年需求。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广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的养殖是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一是开发利用好现有的水产养殖品种(如鲤鱼、鲫鱼、武昌鱼等)。二是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如罗非鱼、黄颡鱼、鲇鱼、鲟鱼、淡水白鲳、罗氏沼虾等)。三是对养殖周期长、市场价格高、深受群众青睐的水产养殖品种(如野生鳖、黄鳝等),可因地制宜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 3.开辟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饲料成本占整个水产养殖成本的70%左右,广泛开辟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是种草养鱼。二是渔牧结合。根据养鱼用肥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养猪、养禽规模,采取鱼畜结合、鱼禽结合等综合养殖模式,逐步建立起良性生态循环。这样,既能增加水产品产量又能节粮降本,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三是推广配合饲料养鱼,缩短水产养殖周期,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 4.鱼类病害的综合防治。 近年来,暴发性鱼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根据鱼病发生的特点,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常抓不懈”的原则,实行生态防治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病措施,这对控制鱼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水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改过去的鱼种春放为鱼种冬放,使池鱼提早进入正常生长期,增强其抗病力。二是科学投饵、施肥。少施、勤施肥料,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三是重视药物防治。在鱼种放养前要对鱼种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进入池塘。在鱼病流行季节用药物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以预防鱼病的发生。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有什么特点?
我国是一个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年人均消费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水产品贸易的发展,可以预见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水产品市场仍将是需求旺盛。(1)我国水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东、中、西部严重的不平衡。我国水产品生产的95%以上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只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近3%。水产品消费量也呈同样的趋势,东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2)我国城乡之间水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严重不平衡。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分析,由于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仍存在着差距,所以消费结构也有一定差别。城市居民,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居民,水产品的消费水平是相当高的,每年人均消费水产品达20多公斤;而广大农村消费水产品就少得多,有的地方年均不足1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