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水产供求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百分之多少)

时间:2024-11-14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水产供求 文档下载

2016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后,2017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主要是受到淡水养殖面积的减少,2017-2021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走高,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接近5200万吨。

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现状

水产养殖的发展前景和现状如下:

1、水产养殖行业现状分析

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促进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国家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为水产养殖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2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指出,受全球、特别是亚洲水产养殖业增长的推动,2020年渔业和水产养殖总产量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达2.14亿吨,其中1.78亿吨为水生动物,3600万吨为藻类。

我国渔业发展较好,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水产品消费市场供需两旺、价格冲高回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量额双增,渔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

从养殖面积看,2021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09.38千公顷,同比下降0.38%。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025.51千公顷,同比增长1.50%;淡水养殖面积4983.87千公顷,同比下降1.12%;海水养殖与淡水养殖的面积比例为28.9:71.1。

随着近年来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全国多地发起保护生态环境、整治养殖污染的行动,内陆地区大量养殖网箱被拆除,虾塘、鱼塘被回填、封井、禁养,沿海地区不少滩涂也被划出禁养区,不少蚝排、蚝桩也被拆除,使得我国水产养殖面积持续下降。

2、水产养殖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目前国内市场的水产消费主要以鲜活水产品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时受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对省时、健康、高性价比的饮食需求。

连锁餐饮企业对标准化生产、降本增效的高需求,使得方便快捷的预制食品,包括冻鲜冰鲜预制水产品受到餐饮行业等企业和个人消费端的追捧,需求量不断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养殖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利用遥感图像、人工智能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一步确定水产养殖中生物生长的详细情况,从而开展基于实际生产的调控决策,并逐步解决不同养殖环境下引起的客观问题。

2021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对未来水产养殖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及规划,到2025年,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发展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

1、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优质动物蛋白食品。在动物饲养中,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较之陆生恒温的家畜、家禽能量消耗少,饲料转化效率高,产品中动物蛋白质含量也高。

2、能为工业提供原料,是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饲料工业等的重要原料来源。

3、对于弥补海洋捕捞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但捕捞量受到天然渔业资源更新的限制。渔业预测指出,年渔获量不断增加的趋势已达到顶点,今后单靠捕捞天然渔业资源将无法满足需求量。

4、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近海地区,可因养殖产量增长减轻捕捞强度,防止过度捕捞导致生态失去平衡;在内陆水域,水产养殖与农业的其他一些生产相结合,利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现状如何

——2022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2027年产值将超过1.3万亿元【组图】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水产养殖行业主要公司包括獐子岛(002069)、天马科技(603668)、大湖股份(600257)、好当家(600467)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水产品养殖量、水产养殖市场规模等

1、水产养殖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水产养殖是中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2018-2020年水产养殖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初步统计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接近5400万吨。

2、海水养殖的产量逐步增高

2014-2020年,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逐步增高,2020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2135.31万吨,2014-2020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先增高再降低,至2020年淡水产品产量3088.89万吨。

3、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趋于稳定

2015-2020年,中国居民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趋于稳定,均在45千克以上,2017年后稳定在46千克左右,2020年中国居民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为46.39千克,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居民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仍旧在46kg左右。

4、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走高

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水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展,并带动消费增长。2016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后,2017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主要是受到淡水养殖面积的减少,2017-2021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持续走高,初步统计2021年中国水产品表观消费量接近5200万吨。

5、2027年水产养殖业产值将超过1.3万亿元

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水产品面对了存货堆积、销不出去的困境;随着我国防疫的有效措施,我国水产养殖业也逐渐恢复了活力。预计2022-2027年中国水产养殖业产值将以CAGR4%左右的增速上升至2027年超过1.3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产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渔业资源的利用方式有?

1、我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从1993年起,养殖产量已占总产量的52.6%,从而使我国人工养殖水产品的产量超过天然捕捞产量,是世界上人工养殖产量超过天然捕捞量的唯一国家。20世纪60年代,我国突破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我国淡水养殖对象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2000年,我国淡水产品产量达到1740.3万t,占全世界的60%以上,是淡水养殖最发达国家。现在,我国水产品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1/4,人均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9kg),达32.9kg。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上较大的人口增长规模,对动物性蛋白需求的增长,使得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呈日益增长趋势,今后我国渔业生产将仍保持着高速发展势头。但另一方面,我国渔业资源状况并不理想,渔业资源已强度开发利用,潜力不大,渔业资源今后满足不了劳动力增长的需求。我国渔业资源安全总体基本态势是数量多,种类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严重威胁着资源安全;资源保障过度依赖国内,对世界资源开发利用较迟缓。   2.渔业资源的特性   渔业资源除了具有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所共有的稀缺性这一特性外,还具有以下特性:   a.再生性。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自行繁殖的能力。通过种群的繁殖、发育和生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数量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种群的数量达到平衡。如果有适宜的环境条件,且人类开发利用合理,则渔业资源可世代繁衍,持续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食物。但是,如果生长的环境条件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或者遭到人类的酷渔滥捕,渔业资源自我更新能力降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甚至枯竭。   b.洄游性或流动性。这是渔业资源不同于其它可再生生物资源的最显著特性。大多数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都具有一定规律的洄游性,即定时、定向、在一定区域里周期性地运动。如我国主要捕捞与养殖的湖泊均集中在长江、黄河和黑龙江流域,其中不少鱼类属于洄游或半洄游性,专门生活于湖泊中的鱼类不多。   c.共享性。江河湖泊和海洋的跨区域性及渔业资源的洄游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渔业资源分布的广泛性和跨区域性,同时也决定了它具有共享的特性。不少渔业资源种群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会终生生活在某个区域内,大多会在多个地区的水域内栖息。   d.多样性。渔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鱼类资源、虾蟹资源、贝类资源和藻类资源等;鱼类资源又可按地理区域分为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高纬度的冷水性种类和在中纬度地区生长与繁衍的温水性种类;从分布上看,既有资源丰富的中上层鱼类,又有种类多样的底层鱼;从洄游特性来分,有较少移动的地方种、长距离洄游的近海和大洋种。   e.地域差异性。渔业资源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渔业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等均有很大差别。海洋渔业资源的地区差异尤为突出。   f.波动性。渔业资源受到气象、水文环境、人为捕捞等因素的影响,资源量波动性较大,这就造成了捕捞生产和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g.整体性。渔业资源和它生存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人类生产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一种资源要素或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与其相关的其它资源要素的相应变化。   3.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过程   人类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一般都经历“开发不足,加速增长,过度开发,资源管理”四个阶段。   a.开发不足阶段。渔业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或者渔获量远低于渔业资源潜在的再生产能力;   b.加速增长的发展阶段。渔业发展迅速,总的捕捞能力和总渔获量迅速增长,渔业的发展处在旺盛时期;   c.过度开发利用阶段。若继续加强渔业资源的利用,则会进入过访问期间开发阶段,总捕捞能力维持在一个高水平或继续上升,而总渔获量却急剧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上。如果任其发展,渔业资源将崩溃灭绝;   d.资源管理阶段。当人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加强了渔业资源的管理,则进入科学的资源管理阶段,总的捕捞能力将减少到一定的水平,使资源得到恢复,渔获量有所上升,并可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是,在过去的实践中,此阶段只有少数渔业资源能够达到,多数传统经济种类的渔业资源状况都处在第三阶段。   4.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内含以下几个原则:   a.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强调必须满足全体民众的基本需求,它既扬包括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也扬代际间的公平。前者主要把支持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和消除贫困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后者要求本代人应合理利用资源,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b.可持续性原则。它要求发展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极限,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c.共同性原则。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发展水平面各异,可持续发展考虑的各因素的重要性就不一样,发展的具体目标、发展模式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却是共同的。并且由于地球的整全性和相互依存性的特点,使得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   5.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刻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强调的是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渔业资源的特定内涵和自身特性,决定了某区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定是在该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等自然条件及相应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和自然又是紧密结合,相互影响的。就自然条件而言,尽管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并对该区域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有着重大的决定作用,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变化又是很小的,可视为既定不变的。因此,在既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条件下,研究人类社会对某区域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焦点便落在渔业资源本身、渔业资源赖以生存的渔业水域,以及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开发利用中的社会生产条件。离开渔业水域去探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显然不切实际的,抛开具体的社会生产条件研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样是毫无意义的。

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百分之多少

据统计(2004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26,856,182 吨;海水养殖产量为12,533,061 吨,占海洋水产品总量的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