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处理应以预防为主。对某些传染病要进行疫苗接种,及时免疫,定期驱虫,达到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也对人类的公共卫生构成威胁。抗生素的使用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会抑制这些有益微生物,使水生动物体内外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微生物恶化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新的疾病。抗生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吞噬细胞的抑制。
鱼药,休药期500度日是什么意思?
度日的意思就是温度乘以天数,500度日就是20度的情况下为25天,25度的情况下就是20天。
休药期中“度日”是指水温与停药天数乘积,如某种兽药休药期为500度日,当水温25度,至少需停药20天以上,即25度×20日=500度日。
兽药名称、用法、用量和休药期等以相关文件或兽药标签和说明书为准。
水产品的污染源主要有药物残留、致病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含量超标和生物毒素积累四大类,其中兽药残留是目前动物源性食品最常见的污染源,在水产品中也不例外。
导致水产品中药物超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滥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是主要的原因,规范用药是防止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提高水产品质量及跨越“绿色技术壁垒”的根本措施。因此,养殖生产者必须规范使用国家标准渔药。
扩展资料
科学合理用药
1、渔用药物的使用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2、水生动植物增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3、病害发生时应对症用药,防止滥用渔药与盲目增大用药量或增加用药次数、延长用药时间,提倡使用水产专用渔药、生物源渔药和渔用生物制品。
4、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产养殖用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或在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应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该记录应保存至此水产品销售后2年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水产健康养殖规范用药注意要点
参考资料来源: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业农村部印发《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
鱼类药物残留很严重,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呢?
一、综合预防鱼病,尽量减少用药机会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
鱼病处理应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关键在于平时的健康养殖,这其中包括清塘消毒、科学投饵、合理施肥、调节水质、定期防病、优化环境、强化管理等相关内容,把握这些关键内容和技术,完全可以控制或减少鱼病的发生和危害。根据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需要,投喂优质的鱼饲料,进行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提高鱼类机体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依靠鱼类自身的免疫力防止病菌的侵入,从而达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效果。
2.优化养殖环境,严防疫病传播。
水产养殖场的确立要符合鱼类防疫要求,其选址、设计应选择无工业污染、水源稳定、水质清新、环境安静、背风向阳的地方,严防工农业污染对鱼类的危害。加强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的管理,如苗种、饲料、渔药等。另外,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大力发展各种益生菌和微生态制剂,运用生物的方法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毒物,使水域环境得到改善和修复。
3.实行免疫接种,控制疫病流行。
对某些传染病要进行疫苗接种,及时免疫,定期驱虫,达到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的目的。
二、准确诊断病症,严格实行规范用药
1.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鱼病发生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有病原、寄主、环境三种主要因素,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就会引起鱼类发病。要想达到治病的目的,首先应该分析、研究其病因,才能不致贻误病情,及时诊治。
2.规范操作,科学用药。
治疗鱼类疾病要在有资质的鱼医指导下规范用药,选择成本低、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渔药按规定剂量使用。有的养殖者由于对养殖水体体积计算不准确,或者用药数量上不标准,造成用药不足或者过量。用药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浪费资金;用药过量,超过鱼类耐受程会造成死亡,且浪费投资,还会增强鱼类耐药性,给今后的防治带来困难。
3.做好记录,积累经验。
治疗鱼病,必须填写“用药记录”,其内容包括药物名称、用药方式、剂量及停药日期等,既可以规范用药规程,又可为来年的治疗积累经验。
三、坚持选药原则,确保渔药高效低毒
尽量使用安全无毒或低毒渔药。治疗和预防疾病用药,均应选择通过质量认证的渔药和饲料厂家生产的产品,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渔药”,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
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防治水生动物疾病、促进生长、节约营养成分等方面。尤其是抗生素的应用有效控制了许多水产疾病的发生,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存在药物残留以及容易破坏水生动物微生态平衡,一方面使得水产养殖疾病越来越难治;另一方面水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所带来的副作用。抗生素的副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耐药菌株的产生。某种曾经有效的抗生素在生产上低剂量、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药效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这是因为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抗性或耐药性,即产生了耐药菌株。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得生产上用药量越来越大,药效越来越差,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增 加了防治难度。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也对人类的公共卫生构成威胁。
2.在水产品中产生药物残留。抗生素使用后进入水生动物的血液循环,大多数会被排出体外,极少数则会残留在体内组织中,并且随着多次使用在体内蓄积起来。抗生素的残留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3.破坏微生态平衡。水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中有许多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水生动物肠道里也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杆菌、部分弧菌等。它们在维持水环境的稳定、水生动物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水产动物体内外微生态平衡中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抗生素的使用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也会抑制这些有益微生物,使水生动物体内外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导致微生物恶化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新的疾病。
4.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抗生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吞噬细胞的抑制。一是抗生素直接影响吞噬细胞的功能;二是通过影响微生物而影响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趋化、摄取和杀灭等功能。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中虽然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抗生素利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生产无公害水产品,提升水产品质量,应该科学、合理地认识抗生素使用的利与弊,要谨慎使用抗生素,严禁使用国家违禁的氯霉素、红霉素、杆菌肽锌、泰乐菌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以确保养殖水产品安全卫生。
摘自:绿色养殖网http:///channel/13344311/13363987/0/154439980/3/8878972/0/0